近日,乳铁蛋白又被“提名”了,矛头直指其畸形的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奶粉新政之后,高端、超高端成为奶粉新趋势,多数乳企开始集中布局高端产品线,乳铁蛋白也越发广泛应用。但随着纯度95%乳铁蛋白新国标的实施,后遗症正在慢慢出现,乳铁蛋白原料价格开始暴涨,从每千克的3000元上涨至30000元,这也是继羊乳清粉之后,又一个价格暴涨的原料产品。供需矛盾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以乳铁蛋白为原料配方的本土奶粉该何去何从?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原料短缺、价格疯涨,短期内没有任何办法解决
“目前乳铁蛋白的价格已经接近3万元/千克,是去年价格的10倍,且现在用钱都不一定能买到,已经影响到供应链的问题。”国内某乳企负责人如是说道。
乳铁蛋白,作为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其中一种可选择成分,在近几年却受到了“主角”般的待遇,缘起何处?据公开资料显示,乳铁蛋白是母乳中一种重要的非血红素铁结合糖蛋白,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对铁吸收受调节作用,对人体肠道菌群有改善作用,还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癌等作用。
而作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成分之一,乳铁蛋白更为人熟知的便是它能提高宝宝免疫功能的作用。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铁蛋白,但在牛乳中的含量却极低,故在普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几乎不含乳铁蛋白。而乳铁蛋白在婴配粉中能使其营养成分更接近母乳,这对母乳不足的初生婴儿的营养需求和促进生长发育有着重要作用。以此为根据,越来越多的奶粉品牌把添加乳铁蛋白作为产品的最大亮点和竞争力,乳铁蛋白逐渐成为了高端奶粉的“标配”。加之市场上到位的宣传和炒作,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热衷于含乳铁蛋白的奶粉。
而乳铁蛋白价格一路暴涨的原因,源自2017年7月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新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乳铁蛋白》GB1903.17—2016,对乳铁蛋白的理化指标进行了修改,其中将乳铁蛋白纯度从90%提升至95%,这也导致目前市面上的部分进口原料无法再符合这一标准。
乳铁蛋白的生产是建立在大规模牧场养殖的基础之上,而目前,我国的乳铁蛋白98%依赖进口,相对集中在美国、新西兰、澳洲、荷兰、法国等国家的供应商中。由于标准的提高直接导致需求的增加,这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供应商无法达到这一标准,也使得乳铁蛋白的供应渠道突然骤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由此导致乳铁蛋白的价格一路疯涨、。
成本上涨,亏本销售,国内乳业何去何从
乳铁蛋白产量告急,更有洋奶粉巨头已经提前“垄断”了乳铁蛋白的源头订单,这让国内许多乳企不仅仅面临着成本增加的压力,还面临着原料短缺的双重困境。而由于我国婴配粉早已实行了配方注册制的管理规定,任何企业非经批准不得变更配方,这就意味着配方中任何一种配料的短缺,都会导致生产的停滞。国际乳铁蛋白货源紧张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部分知名乳企的正常生产和市场供应,本土奶粉该如何解决当前困局?
涨价!自从乳铁蛋白的问题出现后,国内含有乳铁蛋白的婴配粉价格要上涨百元以上的消息一直不断。不仅仅许多家庭开始疯狂囤货,就连渠道商也在想尽办法在涨价之前多进货。单罐的含乳铁蛋白的奶粉成本上涨5倍之多,也确实让国内的乳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但从目前市场的销售情况看来,其价格也并未有很明显的集体涨价的趋势。有专家指出,就目前的竞争形式,奶粉涨价百元以上和自杀区别不大,所以,出于稳定终端市场的考虑,各乳企并未做出涨价的决定,但国内多家乳企的含乳铁蛋白配方奶粉均已处于亏本销售状态。
停产!国际上乳铁蛋白货源紧张在短期内不会缓解,国内也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解决,而由于注册制的规定,企业不能擅自更改配方里的任何一种成分。长期的亏本经营势必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危害,为了避免这一点,企业可考虑暂停生产含乳铁蛋白的配方奶粉。
更换配方!婴幼儿配方奶粉更应该强调的是配方的科学和均衡,乳铁蛋白毕竟只是一种可选择成分,是作为高端婴配粉卖点之一而被市场热捧起来的。从乳铁蛋白的危机中收获经验和教训,企业应该重点研发其他卖点和功能的婴配粉,配合有效的营销手段,打造新的“网红配方奶粉”。
修改国标!另外还有一股声音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对新国标纯度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修改,让更多的原料进入市场,但是这个建议也受到了众多网友对于“新国标一降再降”、“中国奶业倒退”、“降低标准迎合低标企业”等的质疑。
目前看来,乳铁蛋白的供需矛盾近期还会持续,而以国内行业现状来看,要求国内乳企自给自足生产这一原料并不现实。当然,也有行业人士认为一些大企业的提前锁定供应也加剧了短期市场供给的紧张,乳铁蛋白的高价不一定会成为常态。但是出于稳定终端市场,大多奶企都并未做出涨价的决定,乳铁蛋白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压力目前都由奶企本身承担,国内多家乳企含乳铁蛋白配方奶粉均已处于亏本销售状态。
乳铁蛋白价格上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其实在业内人士看来,要解决乳铁蛋白价格暴涨,主要是调整国标问题,在标准未解决之前,对国内乳企来说,要么涨价或停产要么申请更换配方,已没有别的路可走。
文章来源:母婴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