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第11个“双11”狂欢节,也是马云“退休”后的第1个“双11”狂欢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双11”背后所折射出的电商变化。
如果说,十年前的情况,是线下实体面临金融危机,就像突然发现新大陆一样去阿里等电商平台开店,谋求“上线”;今天,则是线上电商面临消费升级,谋求困境突破,构建全新用户体验,抓住未来新趋势。
2、线上运营成本上升
现在电商平台的平均获客成本已经到了200—300元/个,这与电商最初6—8元/个,甚至几乎无成本获客相比,电商赖以生存的低成本红利已经基本消失。就连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都纷纷入股或结盟永辉、大润发、沃尔玛等零售商,以占据线下更多流量入口,就是因为线上获客成本已经变得太高。如果需要同样的成本,电商就没必要将资源全“耗”在平台上,尝试线下及其他相关媒介多元化布局,未尝不能探索一条新的出路。
3、全渠道布局,多场景互动
就在大家纷纷学习小米的互联网营销模式的时候,小米却开启了疯狂开店模式。为什么?缺少用户体验,就缺少用户感知,价值无法有效呈现,价格高低自然也就无法判断。三只松鼠起于电商,现在却在大量布局线下——投食店,且大部分是与万象汇等地标性购物中心合作,就是要鼓励用户参与,让用户更好地体验、认知品牌。爱康国宾推出的“双11”套餐,就是希望引流更多的用户到线下店体验,更好地感知品牌。多渠道、多场景布局爆发的威力相当惊人,“双11”期间,苏宁1.3万家门店中,苏宁超市订单量同比增加287%,零售云门店销售同比增加1032.9%,而能够有效统领多渠道、多场景布局的只能是品牌。
4、从平台化到社会化发展
5、发展徘徊不前
以我们一电商客户为例,他们专攻商用厨具单品,在几个重要电商平台上,都已经做到了所在品类排名的前列,连传统家电行业里的大品牌在这一领域都只能望其项背,不仅销售过亿,而且反向入股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定点生产)工厂,实现产销研一体,构建了具有一定覆盖面的线下服务体系。最关键的是,与大部分电商沉迷于千元以下低端产品相比,他们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和五千元左右的中端产品,这与大家印象中的网购就是“低价”截然不同,但由于缺少品牌,他们只能做一些行业客户,依靠口碑进行拓展。
头部品牌下沉、运营成本上升、体验缺陷、平台社会化、发展徘徊不前……其背后的深刻原因则是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消费升级。
过去,大家谈论电子商务,谈的是电子销售,把阿里巴巴等平台定义为销售渠道,但现在阿里都已经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销售平台,而是一个赋能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商家能够更灵活地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对市场需求快速做出响应,更好进行产品创新。
其实这就是在赋能,鼓励传统电商向品牌主转型,从关注产品转向关注用户。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数字化力量,通过对“双11”的观察,服务和管理客户,为下一步决策提供建议。另一方面,通过沉淀“双11”数据,可以围绕用户进行产品创新,满足用户需求,降低创新风险。
这一转型过程,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建立自己的专属品牌(商标)
许多电商仍然停留在产品运营阶段,只有一个店铺名字,而店铺名字虽然可以作为品牌运营,但因为不是商标,无法在更大范围内使用,保护自己的利益,对长期推广投入不利。所以,电商转型品牌主,首先要进行品牌命名,并注册为商标,如果自己的店铺名字能够注册为商标当然更好,这样能够更有效保持品牌的延续性。
2、给自己的品牌赋予个性
3“跨X”整合品牌传播
一是围绕现有用户群,构建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比如产品线上销售,但是线下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导致客户留存率较低,那么就需要加强线下服务布点,一种是自己投入建设网点,但是电商覆盖范围较广,运行成本会比较高,另一种是在需要建设服务网点地方找独立服务商,建立合作关系,由公司建立服务体系从制度和日常管理层面进行规范。二是围绕新目标用户群,全面拓宽渠道,构建复合业务模式,分为横向和纵向拓展。横向拓展就是从传统电子商务切入社交电商等其他新兴线上领域;纵向拓展就是从线上进入线下,线下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销售为主,比如休闲食品利用性价比进入连锁便利店等,另一种是以体验为主,尤其是家电、建材等大件或高体验物品,在线下建立体验店,供用户现场体验,并在线上下单交易,线下提供使用指导和售后服务。
5、内化组织赋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