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委联手打造《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出台一月届满。虽然传说中实施细则仍未落地,但大棒所指无非是加强生产环节质控,行业癫狂时期重营销,轻生产,赚快钱的日子已经不再。史上最严厉奶粉新政究竟动了谁的奶酪?备受关注的奶粉价格,在洋奶粉一片降价声中,跌势已定?记者多方采访业界人士,呈现生产销售各环节新政的影响。
奶源第一关
发达国家,奶粉品牌10余个,中国奶粉品牌多达200个,中国奶粉品牌与人口一样难以管理。由于中国奶粉市场刚需强劲,各路资本扎堆生产环节,而经销商的层次也越拉越长。进口奶粉品牌怪圈重重:有知名洋奶粉生产国价格只是国内价格的1/4;各大品牌奶粉,一年可以涨几次价;大小品牌龙蛇混杂更令消费者眼花缭乱。
史上最严厉奶粉新政,是行业的一次铁腕大整治。对于备受关注的婴幼儿奶粉贴牌、委托、分包生产的现状,率先一枪。《意见》规定,“任何企业不得以委托、贴牌、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用同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得使用牛、羊乳(粉)以外的原料乳(粉)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中国洋奶粉行业水很深,行内人士都清楚市场上委托、贴牌生产奶粉大量存在。“由个人或公司到新西兰或荷兰等知名奶源地注册品牌,并委托海外工厂加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打着产地为新西兰或荷兰的奶粉品牌,远超百种。”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新西兰和荷兰等地当地商超渠道中卖的奶粉种类不会超过十种。这些品牌往往是雀巢、惠氏、达能等跨国奶粉巨头的旗下品牌。
“有的企业不具备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条件。还有个别企业可能生产能力不够,委托别的企业进行生产。”此前,美素丽儿事件全国轰动,这个品牌背后是国外公司错综复杂的品牌授权关系,瑞士H E R O G R O U P,以及市场热销的美素佳儿生产商荷兰皇家菲仕纳皮纳坎均牵扯其中。这里展露的是贴牌生产的冰山一角。
无论是贴牌也好,委托生产也好,奶粉生产质控第一关就是奶源。自建自控奶源是政府提升婴幼儿奶粉卫生品质的第一道硬性的明确要求。
自控奶源基地:巨头们的新战场
新政,革了谁的命?王丁棉介绍,对于有自控奶源的大企业,新政规定无疑是最好的发展机遇。中国的奶粉刚需强劲,各国都将中国视为目标市场。国内奶源紧张,国外著名奶源地也是香饽饽。
目前国内奶粉生产企业大多是通过收购拥有自控奶源,而自建奶源的很少。据了解,三元、完达山、伊利、光明拥有自建可控奶源,圣元国际、飞鹤乳业等企业拥有可控奶源。自控奶源建设,成了巨头们的新战场。
今年初,蒙牛乳业[0.65%]以现金逾31亿港元,成为现代牧业[0.00%]单一大股东。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说,现代牧业供给蒙牛的奶量占蒙牛收奶量的15%左右,拿下现代牧业,就给蒙牛吃了个定心丸。
4月,澳优[0.00%]完成对荷兰海普诺凯的股份增持,从51%提升到了100%,对这家拥有110余年历史的荷兰老牌乳企完全控股,对于国内乳企来说,这还是头一回。差不多同一时间,澳优宣布斥资1.65亿欧元,在荷兰建设占地180亩的新工厂,以扩大产品生产力。
7月17日,上海国际婴童展上,首次参展的澳优显得很轻松。“最严乳业考核,我们已经提前‘交卷’。”澳优乳业副总裁屈治邵表示,新政对澳优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奶源是乳企赖以生存的根本,澳优全面控股荷兰乳企,掌握它的牧场及三家工厂。至此,澳优构建了荷兰为主,澳洲、欧盟等其他优质资源为辅的上游产业链体系,拥有从‘牧场到工厂,研发到验证,品牌到销售’的全自控全产业链。”
[观点]
宋昆冈对记者称,“奶源是控制奶粉质量的首要环节,国内目前的现状是:奶源紧张、奶价高。近十几年来,我国奶源增长一直维持在15%以上,但从2008年开始,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左右。2010年1.91%,2011年1.67%,2012年2.3%。去年主产区的一些地方奶牛饲养量大幅减少,奶源紧张、抢奶现象又在上演。”
细则未出,“五不准”威力未显
6月20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信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里面提到今后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五不准”:即不准委托加工,不准贴牌生产,不准分装生产,不准用统一配方生产不同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准使用牛羊鲜乳、乳粉以外的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奶粉。
“这五不准,如果根据目前的条文较真起来,目前使用进口奶源的企业,即使是进口大厂,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国内某奶粉企业的高管告诉南都记者,“包括美赞臣等进口奶粉大厂,以及国内使用进口奶源的企业,都是从国外进口奶粉,然后再在国内加工并灌装,这种做法多少会与‘五不准’的前三条有所抵触。”
“目前的乳业新政还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文件,细则未出,目前企业都在焦急期盼和等候着,由于心中无底,在企业的投资经营发展上暂不敢贸然行动,生怕自己躺着中枪。”乳业专家王丁棉对南都记者透露,“但如果企业具备或处于这么一个状况,可能会被纳入退市的对象:一是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售量很少,即市场份额或占有率偏低偏少的;第二种情况是产品还未获正式批准就上市,又或还没纳入自己的品牌目录的;第三种情形是之前企业的诚信度和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出现过严重问题或犯过大错的;还有一种情况是企业不具备不符合新政提出的‘需有自建自控奶源’这一条规定条件的;最后一种状况,可能是有的企业或品牌连自己的生产加工厂都没有的,而仅仅是通过贴牌生产而出产品的。上述所列这几种状况或情形,若企业沾上其中一两条,那离退市就不远了。”
[观点]
业内人士表示:“‘五不准’对于国内大的企业来说,比如排名前十的国内奶粉企业,即使全部都用进口奶源,就目前来看,几乎没什么影响,目前某些地方有一些奶粉的小厂关门大吉,但国内奶粉行业发展到现在,基本是少数一些企业分吃掉绝大部分的市场,这些小企业关门对行业本身影响不大。”
降价未落地
在出台文件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启用反垄断调查,美赞臣、惠氏、雅培、美素佳儿、合生元[-2.27%]等几个国内市场份额排在前列的进口奶粉都被列入调查对象中,甚至连国产的贝因美[0.00% 资金 研报]都牵扯其中。这引发企业陆续降价。但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宣布降价,只是降低了出厂价,对于消费者来说,在零售终端调低价格之前,难以真正享受到降价的红利,而目前销售终端似乎还是处于按兵不动的状态。
一名消费者告诉记者,“目前降价的部分品牌中,销量好的产品都没降价,3段、4段产品降得多一些。”
对于这种宣布降价却只有企业一头热的局面,王丁棉认为,“从厂家宣布调价到零售终端有所显现,中间需要经过企业、渠道商、经销商的协调。此外,不同城市的调价速度也会不一样,通常一二线城市调价反应程度会比三四线快一些。”然而在等待降价已不少时日的消费者眼中,这些洋品牌“降价宣言”的可信度越来越低。更有消费者担心降价行为持续不了多久,又要涨回去。
曾经在国内某大型乳企担任生产主管的张健(化名)看来,“意见”以及包括未来的细则,主要是针对国内奶粉企业,但是细则未出,证明利益相关方还在进行博弈,而且就之前透露出来的消息来看,政府对于国内奶粉企业的态度就是要“留大去小”,但是留谁不留谁,标准是什么,存在很大的博弈空间。此外,对于外企或进口奶粉来说,不可能通过“红头文件”的形式进行整顿,价格调查就是很有用的手段,但是目前的状况是,调查了企业,经销商却仍然“逍遥法外”,面临目前进口奶粉需求这么热的局面,经销商没有多少动力降价,甚至一些大的经销商还有比较大的谈判能力,这就造成了此前热热闹闹的奶粉降价并未给消费者带来多少实惠的现状。
[数据]降还是没降?
南都记者在越秀区的多家超市了解到,以一段900克规格为例,多美滋上个月的价格是2 4 9,现在是2 3 8;美赞臣现在是2 52,比上个月便宜了10多块;雅培现在2 51;惠氏2 4 0左右,雅培和惠氏只降了一两块左右,基本没怎么降价。而我们看看各大洋品牌商公开的降价幅度:单品最低降幅为4%、最高为20%,平均降幅约11%。
来源:南方都市报